【内容提要】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伤痛的记忆却不能减退。新世纪后,越来越多通俗化、大众化、低龄化的二战读物走近读者,其中有不断再版、创新演绎抗战的经典读物,也不乏以二战为背景的原创作品,更多是反映二战历史知识的读物,让历史教育走进了人民的生活。
1931年至今二战主题图书出版情况调查 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通过搜集整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年~1949年)》(收录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所藏民国时期图书)、《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1949年~1986年)》(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全国总书目》(1949年~1997年)(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全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库(1998年~2015年6月)四种不同时期国家书目中以二战为唯一主题的图书信息(不包括含有二战及其他内容的多主题图书),宏观、历史地回顾了我国出版业对抗战历史的记录与传承。 依数据反映,以二战为唯一主题的图书出版量逐年增长,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抗战时期 以图书见证国难 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年~1949年)》信息记载,自1931年~1949年9月间,有关二战图书年平均出版量总计162种,种类较为丰富。 早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以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就已出现二战预言性书籍。1929年,上海昆仑书店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杨东莼编),该书通过论述帝国主义列强与苏联及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得出大战必将爆发的结论,是目前有关二战图书出版的最早记录。 1931年~1936年间,历史类图书是国内最主要的战时读物。“九一八”事变一爆发,震惊中外,上海良友公司第一时间(于1931年9月28日)出版了《沈阳事件》(罗隆基著),该书记录报道了事变全过程,随后国人每年都会出版国难周年纪念系列读物(前5年每年出,之后10年一出),来祭奠这段令国人感到耻辱的历史。随着战事的蔓延,出版人不断报道记录国内各大战役,如反映东北抗战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血战记》(东北义勇军总司令部宣传处编);反映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之真相》(抗日激进会编)、《淞沪血战回忆录》(战时旅长著);反映察哈尔抗战的《察哈尔抗战实录》(赵谨三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内全面抗战爆发,抗日宣传作品数量迅猛增长,年出版量从几十种一跃至几百种,并涌现了大量的报告文学、散文、日记、戏剧、歌曲等文艺作品。大批仁人志士,如宋庆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郭沫若(《抗战与觉悟》《在轰炸中来去》《血战台儿庄》)、邹韬奋(《激变》)、臧克家(《津浦北线血战记》)、夏衍(《日本的悲剧》),都纷纷参与到抗战宣传的文化战线上来。此外还出现一些记录和研究伪满洲的历史、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图书。 1940年后,国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文艺类和历史类二战图书并重。除了反映中国战场的作品,如《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在中国》(E.佩弗著)等,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同盟国战况的历史著作,如《论苏德战争及其他》(周恩来著)、《法兰西的崩溃(一九四〇年的国际)》(乔冠华著)、《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新华日报馆编)等,和一批引进版的二战文艺作品,如《予打击者以打击》、《墨索里尼的审判(剧本)》。二战胜利前后,又涌现出大量中外纪实文学作品,如《法国崩溃记》、《荷兰沦陷记》、《欧洲的黑暗》(反映德国入侵捷克)、《波兰沦亡恨》、《国际纵队从军记》(反映国际纵队在西班牙战场抗击法西斯)、《在英伦前线》(反映英国伦敦战况)、《珍珠港突袭目睹记》、《曼纳林防线之摧毁》(反映日军侵略东南亚)、《缅甸随军纪实》、《马来血战记》、《南国战士》(有关广西抗战)、《中美空军歼敌记》、《抗战中的陕北》等,讲述和歌颂了世界各地不同战场的军民反法西斯抗战故事。 新中国成立30年 理论文艺共繁荣 据《全国总书目》信息记载,1949年10月~1977年间,二战图书平均年出版量约92种,其中毛泽东著作等抗战理论著作和抗战文艺作品是该时期最主要的读物。 自1950年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问世起,之后出版界每年都会出版多部毛泽东著作。此后10多年间,先后并多次出版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数十部理论著作单行本,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总结了抗战的经验教训,成为当时国人学习和巩固抗战胜利理论果实最主要的读物。另外,还有少量朱德(如《论解放区战场》)的著作,以及一些从苏联引进的理论著作,如《欧洲战争策源地的恢复》(库兹涅佐夫、伊凡诺夫著)、《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卡比察著)。
|